□ 张晓东
交城小有名气,源自一首民歌。
交城山交城水。
有山有水,山因水而秀,水由山而灵;山水具则风景备,风景备而灵气生。
可是,交城有山不假,有水却不浇交城,浇了文水。
雄浑的大山还在,奔腾的河水而去。
其中意味,溢于言表。
这是一首怨歌,歌中饱含着这里的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的慨叹和无奈。山的雄壮不能充饥,山的秀丽不能解渴。老百姓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平平稳稳的生活,不需雕琢,不必华丽。壮实的如座山,老实的像头牛,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却只能站在高高的山岭上眼睁睁地望着激荡的河水流逝,而不能惠泽自己,内心充满惆怅,只好借歌表情,“不浇交城浇了文水”。这既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又是对自我生活的倾诉。“交城的大山里没有好吃喝,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山药蛋”。里面释放的其实是交城人积攒了好多年的凄怨情绪。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交城山造就了一代一代淳厚朴实的人民。
现在看到的交城与旧时民歌中的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
如今交城轻盈明快,以新的姿态示人。交城给人的感觉还是挺清爽的!
交城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崇山峻岭中以卦山最为有名。卦山奇特的地形地貌无不与太极八卦图形天然吻合,爻峰环绕,卦象天成,蔚为壮观。葱郁幽深的柏林,钻岩抱石,神奇各异,奇幻万千,世所罕见。柏林深处,天宁寺,石佛堂,圣母庙,文昌宫,卦山书院等古建筑参差点缀,隐约繁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突现了非凡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卦山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古柏为卦山的一大奇观,树形怪异,妙趣横生,别具风韵。诸如七星柏好似轻轻招手欢迎来客。虎头柏好像伸头俯瞰观望游人。牛头柏双角弯曲,门面广阔,朗目微睁,头圆脑胖,憨态可掬。绣球柏形似花球,树上怒放,惟妙惟肖。龙爪柏根须裸露,形如龙爪,牢牢攀扶。钢鞭柏如同无皮槁木而未枯,顶端树枝一尺有余,茂叶犹生,主干光秃,旋转扭纹赫然醒目,一扭到顶,形似钢鞭,昂然挺立。满山柏林,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清代,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奇传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何况交城的山如同仙境呢?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交城的水,利益不在交城,那么这个地方就没有灵气吗?实际上,灵气有无,事在人为。
“交城山交城水,浇了交城浇文水,交城的大山里有的是好茶饭,大米白面玉茭子,还有那山药蛋”。新民歌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新中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改天换地的事实,表达了过上好日子的老百姓的欢喜,愉悦,快乐,更体现了交城人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热切愿望。山是交城的,水是大家的。民风淳朴的交城人顾全大局,勤劳智慧,艰苦创业的精神世代相传:自古以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休养生息,创造文明。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英雄的老区人民用岁月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动人的赞歌。吕梁英雄纪念广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它既是原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的陵墓,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瞻仰华陵怎能不让人们对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做出巨大成就的山区儿子、人民的领袖充满缅怀,敬仰之情?我们也应该因有这样不辞辛苦、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而感到骄傲、自豪。
有人牵强附会的谈到了中山陵,中山陵没去过,所以不敢冒昧,但从《巍巍中山陵》一文,大概有点了解。那格局,那规模,那气势。
孙中山选定的是风水宝地。
华国锋选择的是回归故里。
相传孙中山曾经到南京钟山打猎,看到周围地势开阔,背山面水,风物优美,气概雄伟,景象万千,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
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华国锋,为拨乱反正、安邦定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身后回到自己生活和战斗过的故乡,永远的跟故乡——革命老区,融合为一体。
这就是人的思想,意愿,气度,人格。
山水,性质。
浇了,品质。
交城,大有名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