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古城,有这样一群耄耋老人,他们心系平遥文化,关注平遥建设,助力家乡发展。他们虽然都已退休或离休,但他们仍然在力所能及、竭尽所能地用自己所学在为平遥文化的发展孜孜不倦贡献着余热。平遥古城因有这样一群老人而感到庆幸;因有这样一群老人而感到自豪。
赵昌本,80岁,平遥人,县文物局退休干部。平遥本土文化研究学者,被人称为“平遥通”。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是赵昌本刚参加文物保护工作的信念。这一信念一直伴随着赵昌本。
赵老师退休后仍致力于平遥民俗以及平遥古城文化研究与保护。在他看来,平遥古城能比较完整地保存至今,确实是令人欣慰的。说起世界文化遗产给平遥古城带来的影响,精神矍铄的赵老师略一思考:最近5年,是“平遥古城空前发展的5年。”“平遥人精明只要瞄准旅游业,总能找到饭吃,如果肯吃苦,收入是非常不错的。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但与此同时,其他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老赵“烦得不行”。赵昌本说,他小时候,在街上散步、购物非常悠闲自在。现在古城里的人已到了人多为患的地步,此外,汽车也让本已狭窄的道路更加拥挤。
在赵昌本看来,平遥古城的另外一个问题更加值得警惕。由于古城内的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商家为了招徕顾客,开始动用各种手段对商铺进行改造。例如,把素朴的窗台改成了精雕细刻,把铺面前的高台阶削为平地,等等。“平遥古城的风格是朴素的,现在变得花里胡哨的,显然是对古城历史风貌的破坏,是没把古城当作一个整体来保护的表现。”赵昌本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研究平遥民俗文化以及古城文物的保护上,赵昌本说他一直行走在路上,并还将一直走下去。
赵邦庆,1936年出生,1957年在山西大学读书。国家干部,中共党员,擅研究学术,长躬《周易》、晋商、平遥古城文化,时有研究探讨性诗文发表,虽是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
工作期间,赵邦庆老师刻苦钻研数字技术的相关学术著作与论文,引进、消化、吸收当时先进的数字技术理论,并在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普及数字技术的运用,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无相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等理念融入实践中,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退休后,赵邦庆老师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平遥文化的研究、保护与推广工作。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老人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也一直在变,平遥也一直在变,但不管怎样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信、忠、义”的内核不会变。礼作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坚持传承,但物欲方面的礼,诸如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质类“天价彩礼”等,我们要坚决摒弃;做人要诚信;对党和国家要忠诚;做人本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易取之……而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与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唇齿相依、一脉相承。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最初出自于明代洪应明的一副对联,录入《菜根谭》。夕阳余晖漫照下的四合院里,赵邦庆老师正闲坐在躺椅上,手持线装《菜根谭》,望着遥远的天际彤云,思索着平遥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