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神庙
平遥古城以南1公里的干坑村,有一座独具特色的佛寺,原名耶输神祠,老百姓因其居县城之南,俗称其为“南神庙”。早在清代初期,南神庙就成为该寺的定称了。关于南神庙的始建年代,已无准确记载,但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所载,当时该寺“次建两庑,东侧三大士菩萨,二八罗汉;西则子孙圣母,侍列诸神”。中国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将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而南神庙在初建时使用“十六罗汉”规制,说明该寺的初建时间,最晚也应在唐代中期。 南神庙正殿主祀耶输陀罗,法名“具足千光明菩萨”,在俗时为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王妃,共同生有唯一的男孩罗怙罗。儿子出生前,乔达摩王子就放弃王位继承权而离家出走,创立佛教,成为佛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传罗怙罗七岁时,佛祖验证其身体诸特征,认定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把他引入佛门,后修成正果,被尊奉为十八罗汉之一。至于耶输夫人,既为佛祖在俗的妻子,生子又位列罗汉之尊,按照汉民族“母以子贵”的传统礼制,当然也应该被奉为佛门神祇,佛教于是尊她为“具足千光明菩萨”,使她既不能和佛祖同列佛班,又不低于儿子在佛门中的位置。佛门把她尊列二者之间的菩萨行列,这样就同时兼顾了汉民族“母以子贵”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不禁使人们为当年设计者的匠心而赞叹。 耶输夫人的圣像面容端庄清秀,右手抱着年幼的儿子罗怙罗,身着华贵的服饰端坐正中,十余尊胁侍和供养人像侍立两旁,殿内两壁明清时期曾彩绘有十地修行故事水陆画,今已依稀难辨。 大殿正南和乐楼相对,东西两庑过去也曾圣像林立,东庑为菩萨殿,供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大士,两旁分列十六罗汉。西庑是三霄殿,供奉三霄娘娘及张仙、痘神等侍列诸神。可惜这些神像在1951年破除迷信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先后被毁,仅有正殿佛像幸存。近年来寺中常住僧众已广化布施,修复了“三大士”像,并将逐渐增补。一般佛寺正院之东西庑,多以菩萨殿、地藏殿相对,唯南神庙之西庑不设人生终端的主宰神阎王爷及“六曹地府”、“六道轮回”,而为人生的始端主宰神“三霄娘娘”等设堂,别具一格。“三霄”源于道教所说的“三天”,即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三霄娘娘也类似俗神中的送子娘娘。“概县凡有官员士夫及富民人等,有缺子嗣者,敬来求之,必获应验”。(《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这是平遥古代佛教文化兼融其他宗教文化的表现之一。 后院正殿为砖拱窑三间加前廊,内供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尊者的石雕像,故名石佛殿。此组石佛应为隋唐以前的作品,原存于寺内前院侧室,清嘉庆十九年(1814)增修石佛殿后,才移于殿内。是年还在山门以西整修关圣帝君、二郎真君庙各一间。道光九年(1829)五月,又在石佛殿顶上增建关公阁,将关羽塑像由旧室移于阁中。石佛殿两旁增修东、西正祠各三间,二郎真君像被移于东正祠供奉,在西正祠增塑河神像。干坑村滨临中都河、惠济河,易发大水,供奉河神,祈求保佑,也是由干坑村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至于三霄娘娘,佛门本无此职,但百姓奉若神明,佛教便把她纳入奉祀行列,作为女菩萨耶输陀罗的属下,主司人间生儿育女之事,既适应了当时民众对宗教文化的实用主义需求,又提高了佛教的吸引力,一举二得,可谓高明之举。干坑百姓面对土地不多、与河相伴的现实,只能在局促狭小的南神庙中修祠殿、增阁楼,供奉二郎和河神,使释、道、俗各类神祇挤凑在一处,反映了明清时代平遥民众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他们对宗教文化的朴素兴趣,在于企盼“五谷丰登,老少安康,后继有人”。至于宗教门类、派别之分,已无关紧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大约只要虔诚叩拜,神灵们也就都予以理解了。这样就使南神庙成了以佛教为主,兼设道教、俗神殿堂的综合性宗教场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修葺时,当时的“玘意人”(经理人)有平遥县衙道会司道会武真人,道士郭教碧、郭寅秀、秦寅云、吕全清、郭正途、陈道云等,但平遥陶同村观音堂的僧人真月,也在经理人之列,说明那时候的南神庙由道教掌管,但允许佛教僧人参与;而明清两代其他多次修葺时,则全由僧人执掌大权。这种释、道二教曾相继主管,且能相容共处的寺庙,在全国亦属罕见,是平遥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一大奇观。 南神庙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正院东庑之侧,有一座王妃墓冢和一座经幢。王妃即耶输夫人,墓冢别具一格,以砖砌基台,上筑琉璃罩,类似平遥民间出殡用的棺罩状。顶如轿盖,顶中间突起琉璃头,冢前方摆一块墓志石,刻有“具足千光明菩萨”横批,并书七律诗一首,年经久远,字迹已难辨认。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事考·南神庙冢》载:“庙中有冢,砌以琉璃,古柏参老离奇,大至三抱,似非泛然。人传冢旧开,类穴居状,住持于晨夕焚香其中。一日入,则见一丽人凝坐梳发,大惊而出,遂封砌焉。”又载:“妃墓作方制,顶如车盖,见之肃然敬畏,四壁尽用琉璃,若王府萧墙。老柏岁久,成云霞状,是千年物,当在金、辽、五代间。”说明妃冢之由来已十分久远,而且还有一个美丽的佛传故事,只是千年古柏已不复存在了。 冢后竖一座3米高的石经幢,两截棱柱体,有顶盖有间盘,柱面上刻有悉达多太子出游东西南北四门图,并有书传相配,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最后落款为“大明□□八年”。可惜年号字样已剥落,无法得知确切年限,但经幢建于明代是肯定的,经幢和墓冢是否为同时修建,难下定论。 琉璃墓冢在20世纪80年代还完好如初,寺院一直为小学所占,县文管部门一直未予重视,以致在90年代时,冢上琉璃经常破碎脱落,碎片被小学生作为垃圾清扫、废弃,数年间竟脱落得片甲未留,空留砖台基、墓志石和经幢,冢旁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南神庙正殿和琉璃冢内的受祀者究竟为何许人也,当然是净饭王之子悉达多的王妃耶输陀罗,净饭王是释迦牟尼之父,古代北天竺(今尼泊尔国南部)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由于“净饭”系从梵文音译而来,所以也有译做“晋梵”者,以致出现了讹传,或把净梵王理解为晋国或晋朝的“梵王”,或把耶输夫人讹为耶律夫人。 清康熙四十六年(1880),当时《平遥县志》的主纂康乃心,字太乙,陕西郃阳人,乡试曾中己卯科经元,他在续修的《平遥县志》中,竟把南神庙妃冢,主观臆断地说成是“晋太子妃耶律夫人墓”,而且面对荒冢,诗兴大发,曾为之赋七绝四首,收入《平遥县志·艺文》之中,不妨抄录出来共赏之:
吊晋太子耶律妃墓四绝
墓在城南二里许,俗称晋梵王太子妃者,可发大噱,且谤佛矣,诗并正之。 镜奁何代掩荒丘, 瑶瑟玉箫出凤楼; 一自故宫人去后, 年年烟雨泣深秋。 琉璃碧瓦照苍苔, 犹以鸾车宝扇开; 妙丽夫人应有相, 故教金粟傍如来。 晋国山河一梦移, 君恩如泪雁鸿知; 于今墓柏青青在, 黛色长留夜月时。 一枕千年向此中, 山村麦饭冷春风; 凭他浪说西天话, 三月桃花满院红。
康先生之大作,文笔上乘,可惜所赋之主人翁张冠李戴了,但先生还在诗中固执地讲“凭他浪说西天话”等等,太滑稽了。大约先生身为陕西名士,屈就于区区平遥小县,不免有鲲鹏展翅、洋洋得意之感。既没有细读碑文,又没有探究历史,更没有访问野叟,便信口开河,指鹿为马,遗笑千古。康先生之好友王源,曾修书三千言致函康先生,直谏先生不妥之处。生长于斯地的干坑村乾隆戊申科举人白珩,在乾隆五十四年(1715)《重修南神庙记》的碑文中,也就耶输夫人墓冢一事,作了详尽的论证。 考证中国历史上以晋为国号的朝代里,从没有封授过“梵王”这样一个爵号。而“耶律”则原是唐宋时期契丹人的一个部族名称,契丹人建立辽国后,才把耶律定为王族姓氏。又考辽国建立后,始终和北宋以雁门、代州为界,平遥并非其领地,何以能在此封王,更何以能葬“王妃”于此间!光绪八年(1882)重修《平遥县志》时,才正式纠正了康老先生之谬论,还耶输陀罗夫人以本来面目,这位菩萨也该含笑佛台了。 然而无独有偶,1999年续修的《平遥县志》中,竟又把耶输夫人讹为佛母迦摩叶夫人。《平遥县志·文物》中称:“(南神庙)旧址(志)称耶输夫人庙,乃误,应为佛祖释迦牟尼之母——摩耶夫人庙。因庙宇位居县城之南,俗称南神庙。”又云:“殿内有摩加夫人(旧志称耶律夫人、耶殊夫人,均不妥)及胁侍等彩绘塑像11尊,现存完好。殿外东翼,有琉璃圣母冢……” 如果当年康乃心先生把耶输夫人当做耶律夫人,还有些“鱼鲁之讹”的可能,人尽可理解。今日有关诸君竟能如此信口开河,则令人费解了。通读寺中现存明清时代许多碑碣和县志中有关资料,从未有敢认为是佛母者。乾隆五十四年(1715)《重修南神庙记》载:“兹庙殿祀,佛母佛妃,极有伦理不苟,盖妃墓之香火院也,人反以佛母乞灵,不知为妃矣!”今日诸君之主观臆断,较之三百多年前的康老先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知当今认真学习、研究和挖掘古城平遥的历史文化内涵,已成燃眉之急了。否则随着平遥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不知会创造出多少“假冒伪劣文化产品”,贻笑五洲四海,自我毁弃。 南神庙以女菩萨耶输陀罗为主祀,还容纳道教、俗神并存,全国罕见,表现了平遥古代宗教文化五彩斑斓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