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历来人多地少,土地瘠薄,食不敷用,自古多有外出经商谋生之人,遂使平遥古城成为晋商重要发源地之一。邑人商贾之风世代相传,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明代中叶时,商贾足迹遍布全国。到清代乾、嘉年间,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己称雄大江南北,平遥古城“迩来商贩云集,居奇罗珍增前数十倍”。
精明的平遥人把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带回平遥,再运转陕、宁、蒙、甘等地,又把北方的皮毛、药材等经过平遥贩卖到南方,同时,将平遥牛肉、推光漆器等特产销往大江南北,直至迪化(乌鲁木齐)、西亚、俄罗斯。平遥古城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
一、平遥茶商概述
平邑茶商,有坐商与行商两种,行商胜于坐商。茶商又有红茶、盒茶、卷茶各帮之别。清嘉、道年间城内茶商形成规模。采货南下直达两湖、赣、闽等地。
茶商大户,以平遥北营村朱姓为首。在平遥城内设总庄,在汉口设分庄。经营红火时,直接在湖南、湖北两地购买茶山,开设茶场。平遥票号诞生以后,茶商每年春季从票号大举融资,促进茶业发展。除朱姓开设大型茶庄外,其余有据可查的茶庄还有保大长茶庄、泰和长茶庄、隆新魁茶庄、祥泰隆百货庄、乾锡永鸿记茶庄等多家。
二、“万里茶道”平遥段路径
平遥地处山西中部,是古代中国通往大西北的商贸通衢。金、元、明、清各代乃至民国初期,从京城通往秦陇的京陕驿道,由下东门进入平遥古城,穿过东大街、南大街,出上西门,往晋南,渡黄河,达西安,形成重要的南北商道。
山西茶商之路长达近万里之遥,茶叶经水路、陆路、船装、车载、驼运,跨越万水千山,历经崇岭险关,入晋后,经晋城、长治、由武乡县南关镇进入平遥县境。
平遥商人沿京陕驿道北上,经太原、固关、雁门关、杀虎口,进入蒙古草原,到达包头。冀、鲁、豫等地商人通过“冀州之门户,潞泽之咽喉”——沁州,经平遥上店村、由上东门进入平遥古城,穿过南大街、西大街出平遥古城、往香乐村驿站,向西北过汾阳、离石至军渡,渡黄河,入陕西境内,经吴堡西行至绥德,由此北上到米脂、榆林,穿过鄂尔多斯草原到达包头或向西南行经横城,渡黄河到银川,至蒙古阿拉善等地。
东西南北商队、货物聚集在平遥古城。东西大街商铺、客栈鳞次栉比,各地客商云集留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平遥古城成为中国通向大西北的商贸要道。
经调查,“万里茶道”途径平遥县的路段为:自本县朱坑乡上店村至平遥古城入境段约30公里;自平遥古城至洪善镇洪善村出境段约17公里,其间共经过城、村、庄、堡、铺、庙22个主要茶道节点,涉及与茶道有关的文物点近80处。
三、“万里茶道”平遥段重要节点文物遗存述略
1.古镇与驿道
上店村,位于平遥县境东南。为古代商客由东南北上途径平遥之咽喉要塞。该村自明初以降,由商形成,因商得名。自明至民国,一直繁盛不衰,正如村人所言:“在过去,包括茶商在内的过往客商,以骆驼、骡马托运货物,驼铃声声,尽夜不息。”目前,该村较完整地保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建筑遗存,诸如:传统商业古道(约8公里);真武庙、狐爷庙、麓台庙、关帝庙等多座祠庙;商铺、民居等20余座;古兵寨一处,是研究茶商兴衰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喜村,原名邢村,今村南曙光东街为旧时古商道,村人称“官道”。虽历径风雨沧桑,村落的商道古风不改,无论道路,还是道旁祠庙、商铺、店铺、民居均保存了旧貌。主要店铺旧址有当铺院、车马店、杂货铺等;主要祠庙有狐爷庙、关帝庙、罗汉庙等,受商业活动影响,村中出现了毛家、阴家、梁家等晋商大家,值得一提的是,路北毛家之毛鸿 ,自幼习徒从商,后与同乡雷履泰一起辅佐达蒲村李大全财东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后成为平遥“蔚字五联号”总经理。
坡底村,位于县境东南,古商道穿村而过,是旧时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之一。自村东至上店村之间约10公里的古商道大都苟存,其中路面为原始石铺装的路段仍保存有2公里。古道旁村,人俗称“七里窑”“十里窑”的地方,分别距坡底村七里、十里。此两处建筑实为古代过往商客歇脚、住宿之车马店。值得一提的是,自“十里窑”往上走一里半左右路北有一石堆,是过往客商“石祭”(路径之人捡一石块,代替供品,堆放在特定之处,以祭山神、财神,求得路途平安、生意兴隆)场所,颇有文物价值。
沿村铺村,创建与明初,原为军事设施,今村貌古朴,民风淳朴,以邱姓居多,传为军人之后。村西栖真庵,俗称琉璃庙、茶房庙,紧靠官道而建,是过往客商祭祀、歇脚的必经之所。明末清初,著名抗清斗士傅山先生常住此庵,秘密联络当地同仁,广泛结交四方客商,为反清复明大业作准备。
洪善村,古称凤凰村。位于县境东北,自古为平遥“东大门”,是过往客商东出县境的必经交通要塞。旧堡呈方形,堡内有四大街、多条小巷。古寺庙、祠堂星罗棋布,多达10余座。古官(商)道穿南北大街而过,街道两旁至今尚存有车马店、客栈、杂货店、豆腐坊、豆店、饼子铺等商铺旧址多座。
2.祠庙:
分布于驿道沿途,共计28处,多为村民与茶商祭祀、交易、驻歇之所。其中不少祠庙直接服务于商人,如上店村茶房庙、阳庄茶房庙、乔家山日休庵、五里庄栖真庵等,村人直接称其为茶房庙。
乔家山日休庵,俗称茶房庙。该庙位于乔家山村西北古商道路旁,坐北朝南,始建年代无考,民国由村内巨富乔氏投巨资大修,主要方便过往客商歇脚、住宿,是古茶道重要节点之一。该庵一进院落布局,庙东建有客房(窑洞)多间,东西配房大部坍塌。庵前古槐粗壮,长势良好,树身由五人方能合抱,树龄应在500年左右。
3、传统商业街:
主要分布在城区,以南大街、东西大街为代表,总长度不小于五华里。街道两侧店铺、客栈鳞次栉比,各地客商云集留足。据有关史料记载,有票号、钱庄、绸缎庄、当铺、茶庄、首饰店、布庄、粮店、照相馆等近13个行业,260 家店铺。
4. 客(货)栈、车马店:
分布于驿道沿途及古城内,约存有20余处。东堡寨村七里窑、十里窑及上店村、城内西大街、洪善村的古客店比较典型。
5.晋商宅第:
分布于驿道沿途,共计约30余座处(不含古城内),其中不乏巨商大贾之豪宅,如喜村毛家大院,院主毛鸿 为中国票号创始人之一,还有祥泰隆东家西赵董氏宅院建筑群、乔家山乔宅、郭休村张宅等。这些宅院的主人均与茶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6.茶庄:
保大长茶庄:开设在平遥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后门在郭家巷)。民国9年(1920),在蔚丰厚票号改营的蔚丰商业银行歇业后,由介休洪山乔英甫和张村张姓投资,在蔚丰厚旧址开设了“保大长茶庄”,其名出自张姓三个儿子,即张保玉、张大玉、张昌玉名中三字。此茶庄生意兴隆,享誉晋省。至今平遥仍有“票号日升昌,茶庄保大昌,一年不开张,元宝大洋拿斗量”的民谣。
泰和长茶庄:开设在平遥古城内东大街路北(民国门牌号东大街20号)。开设时间、东掌及经营活动情况不详,留存的包装纸广告词云:“本号开设平遥县第七街中街,坐北向南,自运各省名茶,本山龙井、洞庭碧螺、崇安小种芙蓉、贡尖龙团毛峰、六安雨前银针、双窨珠兰茉莉,加工监制,不惜重本,以图久远驰名······”
祥泰隆百货庄:创办于清雍正初年,总号设在阿拉善旗,在平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重庆、归绥等地设立分号,派驻经营人员。主事财东先后为董得峰、董振镛、董翰昌、董国昌等。1870年清政府建里定远营城,阿拉善王府迁住定远营城,祥泰隆连夜迁往定远营城做买卖,同治、光绪年间到民国,祥泰隆在阿拉善旗的8个苏木(相当于区)设有8个分号,同时各有牧畜场1座,完全垄断了阿拉善旗牧民的供、销业务。1879年和1887年,祥泰隆又先后在宁夏银川开设广发店和隆泰裕两家字号,后来双双成为“宁夏八大商号”之一。
隆新魁茶庄:1944年开设在平遥古城内南大街路东,本邑富商呼文彤执东,经营上等茶叶。从天津购进原料,在平遥城内花园街处开设的茶叶加工厂进行加工,然后出售。
乾锡永鸿记茶庄:民国7年(1918),祥泰隆财东董翰昌长子董枢与阿拉善旗王爷各投资一半,合资白银3万两,开办乾锡永鸿记茶庄,总号开设在阿拉善旗,在平遥等地设有分庄。
另外,光绪年间,日升昌票号在平遥南大街中段投资三间门面店铺,经营从南方运进的绸缎,茶叶等业务,很快获取效益。
四、平遥现存与茶商有关的碑碣记载
1.市楼:嘉庆拾柒年《重修市楼碑记》有“祥泰隆元银壹两”的记载。
2.市楼:宣统三年《重修平遥县市楼碑记》有“泰和长施银贰拾伍两”、“保大长施银参两”的记载。
3.金庄文庙:中华民国六年《重修文庙碑记》有“定远营祥泰隆施银五两”的记载。
4. 西沟村摩崖石刻神祠:光绪二十四年《重补修神祠碑记》有“大盛魁施钱壹仟文”的记载。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乌鲁木齐、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其资本十分雄厚,声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赵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