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当时银川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它联结西安、兰州和内蒙古大草原,是四面八方客商的淘金地,也是晋商云集之地。早年,平遥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要发财,宁夏颠一会”,反映着历代平遥人对到宁夏经商发家致富之举的认可。本故事讲述万里茶道上平遥籍商人张廷藩与福新长商号的点点滴滴。
一、在银川从伙计干到经理
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平遥人,把宁夏这块风水宝地,当作走出贫困实现梦想的优先向往,不少山西人在这里经营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成为著名的商家,我的祖父张廷藩(祖父张廷藩出生于平遥县西赵村一户贫寒的农民家庭,幼年时在村中关帝庙里举办的“义学”当书童,为先生打水倒尿,跑腿打扫,顺便旁听些文化知识,十分辛苦。1891年,祖父十四岁时,被同学的董翰昌从平遥老家带到宁夏银川的福新长货栈当了学徒。福新长,统称福新店,故址在今银川市东大街玉皇阁对面,现已拆除改建为市民活动广场。祖父当伙计时,由于他身材修长,能吃苦,店里最初安排他侍候客商,给客商端茶送水,后来就给客商跑腿、传话、送信。那时候的银川交通极为不便,从平遥到银川要经汾阳、离石、柳林,渡过黄河,再经吴堡、绥德、米脂、榆林、靖边、定边进入宁夏盐池、横城,再由城北渡黄河到银川。当时人们常是徒步结伴而行,需走一个多月。那时,那一代人烟稀少,风沙迷漫,匪患猖獗,日行夜宿他吃尽了苦头,祖父牢记自己父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诲。经常是日夜兼程,晚上睡觉不脱衣服,睡觉前,总是把一支香绑到手指上,点着了睡,一支香从点着到熄灭一般四十多分钟,香烧完了,把他烫醒了,他就起来赶路,再连走带跑很长一段路,实在走不动了,再点上香睡一会。别人从山西到银川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他仅需半个月。他每次都是提前完成任务,在不断的传递消息中祖父领悟到许多,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和不断积累的人脉为商号招揽了不少生意,深得商号掌柜和同仁们赏识,很快就被提拔当了掌柜的。每笔生意谈成后,都有一份红利,如此年复一年,在商号的股金越滚越多,也逐渐积累了一笔客观的财富。
祖父从伙计熬成大掌柜,节俭作风丝毫不变,一直粗茶淡饭粗布衣,不穿绸缎,并以《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家训,严格传教子孙。
福新店原名福新长货栈,光绪初年由山西平遥新盛乾商号出资开办。1910年,由于新盛乾破产倒闭,将福新长移交给债权人梁恒超(平遥人),梁当时聘用祖父任大掌柜,之后梁恒超因赌博欠债,以2000两白银把商号转让给了祖父。1911年时,祖父接管了福新店,资金全是他集腋成裘的血汗钱,接管后改号名为“福新长洪记”,并把资金扩大到10000两银子,共分为5股,祖父出资6000两,持3股,同村人董钦赐2000两持一股,侯立本2000两持一股,因此祖父被称为大掌柜的,董钦赐、侯立本二人被称为二掌柜的。股东规定,每账期将股东红利除提取小部分外,全部投入资本,累账倍增,用来扩大经营。福新长是经营大宗生意的贸易客栈,有店铺、货物仓库和来往客商住宿吃饭的客房、食堂,当时已有店员四五十人。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物产丰富。二毛皮驰名国内外,滩羊的羊羔皮毛细柔软,自然弯曲,品质优良,颇受欢迎。盐池、同心、金积、灵武等地的甘草含有丰富的脂肪、蔗糖等成分。中宁产的枸杞粒大、皮薄、肉厚、颜色鲜红,营养价值极高,是宁夏的名特产。
山区产的发菜更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宁夏本地又没有自己的加工作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全仗外地输入。为了搞活银川的经济,当时的福新长主要派人在盐池、同心、中宁、山后(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灵武等地收购皮毛、发菜、枸杞、甘草等土特产,运往包头、天津等地批发,再从天津、西安、包头等地将布匹、绫罗绸缎、棉花、纸烟、纸张、茶糖、洋蜡、肥皂、煤油、火柴等运进后批发出售。
福新长是一个客栈,在店内有常住客商数十家,商店除自己推销货物外,还常代客商购销货物,从中抽取佣金,同时出资在福新长隔壁开了福玉长商店,主要供应本商店的米、面、油、盐、酱、醋等物品并对外零售。在1930年,福新长还负责包销山西太原烟草公司的纸烟,包销地点是西安、兰州两地,销售量很大,盈利很多。福新长在天津、包头、呼和浩特、西安、兰州等地设有庄点,有常住庄客,从事经销、推销业务,这样就扩大了购销渠道,增加了商品种类和数量。1915-1937年是福新长最盛时期,铺底的资金有七十万银洋之巨,商号内的人员达一百多人。
二、经营商号兴旺发达的原因
福新长能够由小见大,并能发展成为宁夏的八大家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齐心协力,共同经营。当时董钦赐是天成西的经理,侯立本是隆泰裕的经理,祖父张廷藩任总部经理,掌柜的有王立五和罗玉堂等人。祖父年幼时家境贫寒,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每天起早贪黑,克勤克俭,虽然家大业大,但从不乱花一文钱。他善于团结其他掌柜,他们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当时商店的经理、掌柜、管账先生以及店员都是山西人,十分精明能干。他们以店为家,尽心尽力从不占商店便宜,不浪费损坏商店东西。各股东也从不在商店中胡支乱用,规定三年结账一次,按股份多少来分红利,为了增值,扩大资金,他们心甘情愿只取其中极少红利。
第二,信息灵通,购销两旺。商店当时在天津、包头、太原等地设有很多庄点,并有很多常住庄客,调查商品信息。商店经常用电报和信件联系,互通信息,及时掌握天津等地对本区土特产的需求量、行情、价格涨落情况,以及本地对外地日用百货不同季节的需求情况,采取灵活的购销措施,购销两旺,生意越做越活。祖父半夜下平罗的故事,当时在买卖人中间传为佳话。传说有一次晚上祖父在广发店闲坐,出院里解手时,路经杨掌柜房间,听到杨掌柜和客商谈到银川发菜价格上涨,而平罗各商号存货很多,且价格便宜,他当即决定抢先赴平罗收购。但此时已半夜,城门上锁无法出城,他就让伙计带上绳索和箩筐,从城墙上将他吊下去,星夜直奔平罗,第一时间将平罗各商号的发菜全部购置,待到下午杨掌柜带人慢慢坐车赶到平罗时,已无货可买,只好高兴而去扫兴而归,这种“商场如战场,商机瞬间失”的道理,祖父掌握得可谓炉火纯青。祖父做了一笔大生意,赚了很多钱。祖父吃苦耐劳,经常在风里雨里到平罗、吴忠等地收购较为便宜的货物,然后拿到银川销售,这样一进一出,财源越积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第三,对店员关怀备至,从严要求。祖父当了掌柜以后,没有忘了自己小时候受的苦,每次从老家回来都要带出一批穷苦的小年轻人,自己出上路费,让他们到宁夏后安排到店内当学徒,并对这些学徒关怀有加,给的工资待遇高,逢年过节给他们发新衣服、新鞋袜,家里有困难还可以提前支付工资,遇有疾病及时请医生给看,更主动到各店员和学徒家里问寒问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解决。因此,店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提货、运货、接待客商、伺候掌柜等,要求他们衣帽端正,对客人和颜悦色,热情接待,不准抽烟喝酒、打架闹事,不准夜不归宿,每三年准他们回家探亲一次。祖父平时经常教育员工要忠厚老实,不能贪别人的便宜,有的店员把捡到的钱,交给掌柜的,但有的店员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店员干的好的,人品好的经过几年就可以晋升为顶生意的小掌柜,这样就有了激励他们好好干的机制。(下转4版)
第四,生意选对了路,包销了太原烟草公司的大量纸烟。“七·七”事变后,陕西、甘肃两省的纸烟大涨价,销售量特别大,当时福新长在这两个省存的烟很多,从中获取了大利,为福新长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三、祖父商号破产的原因
祖父经营的福新长从兴起到衰亡前后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于1948年1月破产,破产的主要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日本投降后,上下同仁认为生意越做越大,商店可以万古长存,倒闭不了,因而产生了自满情绪,各不负责,不好好经营,自图享受,不愿吃苦,坐吃山空。1943年,祖父回山西,委托掌柜史命三为经理,但没想到,自史命三任经理之后,上下不和,离心离德,内部不能团结经营。而史命三本人想独自经营,就千方百计排斥他人出店,并从商店中擅自挪用资金。
外因是:
第一,马鸿逵以抗战为名,不断增加税收,什么商业所得税、利得税、烟酒印花税、商店店铺税等等,还有什么“救国公债”、“建国储蓄”等等,利用这些名目,进行敲诈勒索。当时在各个交通要道还要设各种关卡,对进境的货物征收过境税和落地税,未卖完的货物超过一半的要重新上税,这种苛捐杂税,使商店蒙受沉重负担。
第二,“七·七”事变后,马鸿逵还不断以抗战为名,给各商号增加征兵名额,1937年10月发布所谓“抗日救国”的 “征兵令”,男15-50岁皆为征兵对象,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各商铺伙计都在征兵范围内,商号无法完成,就以钱顶丁,每个名额需交400银元,数年来福新店被派60多名壮丁,更可恶的是跑一个兵,还要向雇主要三个兵。
第三,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节节败退,很快平津沦陷,铁路被切断,给运输造成极大困难。马鸿逵又垄断了宁夏的土特产,断绝了货源,这一切使商号面临重重困难,因此不得不于1948年1月关闭。
(张秀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