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时间定格在2017年,屈指算来,已经走过了20年的光阴。20年来,平遥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20年间,平遥从名不见经传到世界闻名,不能不说倾注了这些申遗功臣的心血。20年来平遥古城没有忘记,平遥人民没有忘记,没有忘记那些为平遥申遗奔走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们。从本期开始,本报特开设专栏《平遥古城不会忘记》刊发纪念平遥古城申遗成功的那些人和事。
罗哲文,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曾任中国建筑研究所研究助理、清华大学建筑系秘书。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秘书、文物处副处长、文物档案资料室主任,文化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对中国古建筑有较深研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12年5月14日晚,在北京去世,终年88岁。
1952年,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年仅28岁的罗哲文担起重任,每天骑着小毛驴上八达岭勘察,反复斟酌后拟定了维修规划图。多年来一直为长城奔走的罗哲文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草文本,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此外,“大运河申遗”,最早也是罗哲文和一些老政协委员倡议的。2003年6月23日,以年近八旬的罗哲文率文化考察团,西出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历时近一个月,艰难寻访了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并且穿越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2012年5月14日晚上11时40分,在北京去世,终年88岁。
罗哲文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名成员,他不屈不挠、孜孜不倦地从事文物保护工作70余载,从长城保护到京杭大运河申遗,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罗哲文说:我国普遍使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效果是,经过修缮的地方新与旧浑然一体,人们难辨真假,好像都是旧的。欧洲的修缮办法,是将修缮之处与原来的古物明显地区分开来,便于人们识别出真正的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