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文化中心|图片中心|资料下载|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平遥文学|古城报周刊|热点专题
   位置: 平遥文化网 >> 文化中心 >> 文化经典 >> 文化渊源 >> 正文
频道统计
平遥商人开创了晋商票号、银号时代
平遥商人开创了晋商票号、银号时代
 更新时间:2008-3-10 15:04:06
【字体: 字体颜色

平遥商人开创了晋商票号、银号时代


  明代以前,中国商业始终维持在典型的封建封闭、地域性很强、以物易物或商品货币化水平极低的层面上,它彻底依附于小农经济和作坊经济。商品简单,品种单调,服务于农作物丰粜歉籴,服务于近乎原始农牧业的简单再生产以及人们充饥性的生活需求。交易场所以集市、庙会为主,成交形式以“以物易物”为主,以金属货币为辅,成交量也较小。商人们都是小本经营,获利甚微,所承担的税赋更是微不足道。经商者在社会中没有什么作为,因而其社会地位也很低微。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职业的排序始终是“仕、农、工、商”。而且按儒家道德观念看,商人是“以钻营投机牟利,非正道取财矣”。这种社会氛围当然不会使商业得以发展。
  直至明洪武三年(1370),为了解决北方边境卫戍将士的吃粮问题,朝廷颁布“开中法”,为促进商业贸易的发达、加快商业资本的独立分离,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氛围。《明史·食货志》:“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岑,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边计,相辅而行。”
  在开中法被皇帝批准后,山西的商人趋之若鹜,其中出产粮食较丰富的晋中盆地更具地理优势,运往太原仓米一石三斗,即可贩回食盐一小引(合100市斤),食盐千百年来都是官家专卖,现在特许交粮者持证经营,获利颇丰。更有甚者,干脆雇用一批农民到边疆屯田垦种,就地入仓贩盐,省去了驮运之费,获利更巨。《明史·食货志》:“明初,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
  开中法一直实施至成化年间,历时达百年,以平遥、祁县、太谷为主的晋商,完成了一轮资本积累,使商业资本从当时的纯封建农业经济中初步分离出来。成化年间废止开中法,实施“折色法”,商人获利甚微,“然赴边开中之法废,商屯撤业,菽粟翔贵,边储日虚也”。山西商帮转而瞄准全国市场,走出娘子关,到各地经营各种商品贸易。他们有丰富的经商实践经验,有较为雄厚的资本,为其他行省之商贩所望尘莫及,这就是兴于明朝早期的晋商之源。
  然而,晋商依赖开中法得到百年的发展机遇,也仅仅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除开国初期外,在整个明王朝的三百年间,各种社会因素都是不利于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明朝历代皇帝、官宦对商民横征暴敛。明王朝初建时,开国皇帝朱元璋尚比较注意税收适度,以使民休养生息。“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洪武初,命在京兵马指挥领市司,每三日校勘街市度量权衡,稽牙侩物价”。这种严格管理,自能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交易公平,商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当时河南彰德府连蔬菜、水果、饮食等也要收税,朱元璋闻听后即令阻止。时任山西平遥县主簿的成乐,任满回朝述职时,大力鼓吹加大商业税收力度,被朱元璋痛斥一番:“是剥削下民,失吏职也。”下令吏部查办。因而明朝初期的社会氛围对商业发展是利多弊少的。而且洪武、永乐年间,为了解决商人来京师经营没有库房存货的困难,朝廷特许在三山门外等地修建仓储房,名曰“塌房”。成乐在平遥任主簿,任满鼓吹增大商业税率,间接说明在洪武初年平遥的商业已相当发达,从而使成乐产生了商税应提高税率的认识。洪熙元年(1425)以后,税收额渐增,甚至高达旧额的五倍。除按门店铺面摊派外,各塌房、库房内都要清点纳税,驴车受雇者也要纳税。京师征税之事,委派御史、户部、锦衣卫、兵马司官各一人,严加管理督办,到处设“钞关”,对商品“隐匿不报者,物尽没官,仍罪之”。
  第二,委商采办,商家亏损,商业萎缩。为满足宫廷的奢侈生活,明朝廷规定各地要依岁上贡地方土特产,名曰“岁办”。各地因天灾等原因不能完成者,则由地方官府出钱到市场购买,名曰“采办”。而官府多委托商人负责采办,给价极低,商人不堪亏损,到处逃匿。万历年中期,采办费用“几三十万,而铺户之累滋甚。时中官进纳索赂,各铺垫钱,费不訾,所支不足相抵,民不堪命,相率避匿。乃佥京师富户为商。令下,被佥者如赴死,重赂营免。官司密勾,若缉*盗”。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刚刚起步的独立商业经济越来越萎缩,直至明朝末年,也没有恢复元气。
  第三,经商者在社会中受到歧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道德伦理的主宰下,明代社会职业排序是“仕、农、工、商”,商居其末。朝廷甚至对商人的服饰都有严格限制。《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用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从这一小节方面的歧视,足可见明代商人举步之维艰,商业经济发展之困难。
  明朝末年的天启、崇祯年间,朝政腐败,中原又连年大旱,爆发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明王朝摇摇欲坠。而在这个时期,山海关外的清王朝正在兴起,他们一方面韬光养晦,向明王朝纳贡称臣;一方面积极学习关内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方式,厉兵秣马,自强不息。
  满清统治者在自我壮大中,清醒地认识到商人在物质和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很早就以张家口等地为孔道,同以晋商为代表的中原商人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关系。这些商人把他们急需的盐、铁、绸、布、颜料等源源不断地运到关外,也不断地带去了关内的政治信息和军事情报。开放式的经济加快了清王朝崛起的步伐,为其最后问鼎中原、建立一统天下的大清王朝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清王朝初期,在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统治的近八十年里,经历了消灭南明残余势力、收复台湾、镇压“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等战事。在长期的战争中,商人给他们解决了迫切需求的后勤供应问题;商人的商业活动受到各级统治者的重视,商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北京、南京、张家口等地的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天赐良机,使早已完成资本积累的晋商如虎添翼,有了用武之地,成为全国商业的中流砥柱。到了清代中期,晋商已活跃在全国各地,由于此时硬通货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遂产生了以日升昌为代表的票号金融经济。源远流长的晋商文化从此又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平遥商帮自明代早期就打入京都、张家口等市场,而且出西口,过草原,越贺兰,进河套,较早地进入了内蒙、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那里的少数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常年需要以畜产品换取生活资料,市场广阔,而且蒙、回等少数民族民风淳朴,他们很早就把平遥商帮当成“自己人”了。
  据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方志载,平遥人在蒙古草原最早开业的大商号之一,就是雍正元年(1723)开业于阿拉善左旗的“祥泰隆”。祥泰隆在康熙年间叫“祥泰公”,营业于阿拉善左旗的紫泥湖镇,股东都是平遥人。后来股东们又进行重组,成立了“定远堂”和“祥泰隆”两个商号。数年后,定远堂倒闭,仅存祥泰隆,人们把原来的“祥泰公”叫做“老祥泰隆”。祥泰隆主营绸布、南锦(百货)、畜产品、砖茶等。雍正八年(1730)清政府在阿拉善建定远营城(今巴音浩特),作为阿拉善地区的首府。雍正十年(1732)阿拉善王府由爱肯迁入定远营,祥泰隆也随迁入城。当地蒙胞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先有的祥泰隆,后有的定远营。”
  平遥县郝洞村镇国寺东碑亭下,有清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郝洞村镇国寺重建东廊碑记》,董其役的经理纠首,除本村经理纠首外,还载有“口上(张家口)总理纠首郝元才,众纠首田生文、郝秀功、郝宗圣、郝秀王”和京城(北京)经理纠首孔奇宪、裴富盛等十六人。说明平遥商帮早在清初就在北京、张家口等地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势力。
  平遥商帮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广泛,社会交际也十分广泛。镇国寺东碑亭下还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补修镇国寺并九间庙碑记》,全碑记刻写在5通高逾2米、宽过1米的高大青石碑上,除一通镌刻碑文外,其余四通阴阳两面均密密麻麻地刻着功德主的名号,以指甲盖大小的楷书丹刻;商号名上方的经营地点,个人施主名姓上方的职衔等,更是以蝇头小楷题写。其中捐银商号共计975家。根据商号名上方用小楷注写的经营地址,可以看到这些商号来自全国各地,计有奉天、河南、直隶、京都、天津、江西、湖北、江苏、陕西、四川、宁夏、内蒙、甘肃等行省及都市,更有山西省各府、州、县,平遥商帮分布之广,可窥一斑。
  捐银信士中有祁县乔、曹、渠家和灵石王家等大财东的堂名,说明他们都是平遥商帮的贸易伙伴。更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大名,如山西巡抚胡聘之(迪知堂),山西按察使丰仲泰,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高赓恩,翰林院大学士杨捷三,内阁中书吴化熙、渠晋卿,工部员外郎武建贤,内务府员外郎世和、郎中文淇,兵部主事荆性成,内蒙荘亲王,科尔沁札萨克贝勒熙凌河,还有一些承恩公、辅国公等贵胄,以及其他各省的许多道台、知府等达官。区区郝洞村一个穷乡僻壤之地,竟有如此的风光脸面。个中奥秘在于平遥商帮在举国上下都有一批“铁关系”;从中也可看到在晋商的发展历程中,官商勾结的一面;当然也可领略到明清时代平遥商帮在各地经济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票号鼻祖——日升昌

  日升昌票号总号位于平遥古城西大街,是中国第一家票号,经营汇兑、存款、放贷等业务,曾在中国金融界叱咤风云一百年。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说日升昌“是今天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所在”。
  清朝乾隆、嘉庆两代八十多年,社会安定,商业经济日益繁荣,各地商人经商的路线日益延长,进行贸易的区域也空前扩大,商品交易数额巨大,资金周转量大、周期短,以金、银、铜钱等硬通货作为流通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当时商业的发展,依*镖局解运现银,既成本高,又风险大。聚集京师的山西商帮最先觉察到这个问题。京师中当属平遥颜料商帮的财力最大,全国各地的分号也分布最广。其中,尤以平遥西达蒲村财东李大全的“西裕成”颜料庄北京分号最为突出,分号掌柜雷履泰为人精明,善于交际,常受朋友之托代办银两汇兑之事,不仅为平遥老乡代办,而且引得文水、祁县、太谷的商人们也都纷纷上门求办,并愿以银酬谢。面对这种形势,雷履泰借鉴古代“交子”、“飞钱”的经验,综合账局、钱庄、币局、典当等行业经营金融业的利弊,力劝李大全当机立断,抓住市场机遇,率先于清道光三年(1823)将西裕成颜料庄改办为日升昌票号,并担任首任大掌柜。他在二掌柜毛鸿翙、三掌柜程大培的协助下,创立和不断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和经营模式。日升昌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金融业的新篇章,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进一步完成了金融资本从商业资本中的分离。
  日升昌初创时的资本仅为30万两白银,但由于它在全国广开分号码头,又增设存款和放贷业务,没用几年就迅速地扩充了资本,以“汇通天下”、“紫垣枢极”的声望雄踞全国金融业之首。日升昌的兴起,也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许多富商巨贾都瞄准了这个市场,蔚泰厚、协同庆、百川通、宝丰隆等票号,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数十年间此起彼伏,先后共办起了50多家票号,仅平遥就达22家之多。
  日升昌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敢于大胆使用和提拔人才,历任掌柜都是在日升昌的基层分号和总号的各个岗位上,经过长期历练而成长起来的。日升昌的七位大掌柜先后有雷履泰、程清泮、郝可久、王启元、张兴邦、郭树炳、梁怀文。
  从管理制度上讲,日升昌基本和其他商号大同小异。例如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顶生意制度、四年分红倍股制度、学徒举荐制度等。然而它经营的业务品种特殊,是银两和制钱,“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其关键在于“会票”的防伪和“密押”的使用。会票即汇兑手续,旧时皆用麻纸和宣纸,要求纸质优委,在造纸时就把印制会票的纸张做了特殊处理,四个角上印制了“日升昌记”四个水印,水印字模由总号保管。其次是印鉴,各分号印鉴由总号统一刻制,统一更换,汇兑时有关人员要认真辨别。再次是总号和各分号书写会票的人,必须由德才兼备、忠诚老实且字迹端秀者担任,且比较固定。
  “密押”即当代所谓的密码,全用汉字,所有数字、单位、日期都有汉字代码,且不断更换。现举其中一套为例:全年12个月的代码为“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每月30天的代码为“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总有报,到头必分明”。代表10个自然数的代码是“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而“万千百两”则以“国宝流通”代替,真是天衣无缝。这些代码不仅是密码,而且还是一些警世名言,对店员、伙计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他人难以识破,真可谓神机妙算。由于采取了多重防伪措施,使得票号在金融安全方面有了牢固的保障。日升昌票号在其一百多年的经营中,竟无一疏漏。
  日升昌不但在全国各大商埠设立分号40多处,鼎盛时业务还扩张到俄罗斯、日本、新加坡、英国的伦敦、美国的旧金山等地,为拓展中国商业与国际商业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日升昌不仅在百姓中有良好的信誉,就连官府的上解税银、下拨军饷等大宗业务,也多委托日升昌办理,可见朝廷及各级官府对其的信任。
  以日升昌为代表的票号业,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创造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使西方许多银行家们赞叹不已。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以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中国封闭的国门屡屡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所打开,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对中国的入侵不断加深,各国的现代化银行业,依仗强大的炮舰力量,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越来越多地占领了中国的经济阵地。使依赖封建政权生存的中国票号业日渐衰落。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也为票号业敲响了丧钟。1912年以后,不但各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办银行,各地的军阀也纷纷自办银行,掌握了金融垄断权,彻底为中国的票号业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平遥银号史略

  翻阅现有的关于晋商的典籍,没有找到关于晋商银号业的论述。《辞海》中没有银号条目,《平遥县志》中解释银号“是以熔铸碎杂银两为元宝兑换银两,并兼为商家保管银两的商业性组织”。据我的考证了解,这样的解释与历的真实相去甚远。事实上银号业是晋商发展史上的一段不亚于票号时代的,精彩悲壮的辉煌史。
  晋商最早的源头已无法考证,以现有的材料证明,至少在明代,晋商已形成规模,以颜料业为代表的平遥商人,在明代中叶已经是京城商界一大族,有颜料会馆的资料为证,有集赢会馆的碑文为证。到了清代中期,平遥商人于道光三年首创日升昌票号,开始了晋商的票号时代。清末到辛亥革命前后,山西票号商全部相继歇业。以现有的结论,以票号歇业为标志,晋商走向衰落。
  然而真正的史实是晋商并没有因票号歇业而衰落,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在清末到辛亥革命前后,银行业兴起,保守的老一辈票号商在时势大潮到来之时,未能与时俱进,有效地切入现代银行业,以致于山西票号商在激烈的时势大潮冲击下,失去了最后一块领地,所有的票号全部相继歇业。但是,年轻一辈杰出的平遥商人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票号旧址上另起炉灶,创建银号业,开始了晋商的银号时代。民国八年,祁县渠家在平遥南大街开设的百川通票号歇业。百川通有一位驻汉口的跑街伙计,叫李毓温,平遥达蒲人,李毓温是一位杰出的青年商人,他在汉口跑街时结识了汉口巨商胡三多堂,娶胡家女为妻,百川通歇业后,李毓温在汉口胡三多堂支持下,以4000两银子买下百川通大院,于民国十二年开设永亨银号。这是平遥商人继开创日升昌票号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在永享银号之后,有设在米家巷的大来银号,设在衙门街的晋裕银号,设在鹦哥巷的道生银号相继挂牌开张,后来又有崇丰厚、永泰昌、洪福祥,永成庆等十四家银号相继开业。从此,晋商进入到了辉煌的银号时代。平遥银号业事实上是票号业的继续,在全国各地设分庄,主营异地汇兑,实行银股人股制,四年一个合账期。永享银号在太原、汉口、济南、漯河等地开设分庄,继续经营汇兑业,在本县开始发行纸币,也从事存放款业务。这个时期山西省地方银行入驻平遥东大街,汾河河务社和铁路银号这两家官办金融机构也进入平遥城,汾河河务社和铁路银号租用的便是永享银号的两北两跨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小小平遥古城同时存在三家官办金融机构和十八家银号,而生意最兴旺的是银号业家。永享银号驻汉口分庄大掌柜张庆元,表字积善,人称二周瑜,以一万两银子开设汉口分庄,一年要做到二百万的业绩。永享银号一个账期每股分红达到1万多银元,绝不晋于票号时代的业绩。假如再有若干年的和平发展,平遥银号业一定会创建更大的辉煌。然而正当晋商银号业如日中天之时,芦沟桥事变爆发,1938年正月十四,日军攻打平遥城,一颗炮弹打塌永享银号门面楼,穿透中院主楼,幸亏是颗哑弹,没有爆炸,民族经济遭到毁灭性摧残。
  晋商银号业是平遥商人继票号之后的又一大创举,在平遥银号业的影响之下,邻近各县和太原的商家纷纷仿效开办银号,太原银号商一直存在到建国前夕。晋商是在那场空前的民族灾难摧残之下,悲壮地退出历史舞台的。

  • 上一篇: 临济宗是佛教宗派在平遥的重要传承
  • 下一篇: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留言中心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4-2015 平遥文化网 PYW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遥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地址:平遥县西关大街181号环建巷1号    电话:0354-5626600   E-mail: [email protected]
    平遥翰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设计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