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 赵邦庆
今年是2017年,想想平遥申遗成功,也应是二十年了。短短的二十年,给平遥人带来的福祉却是大大的;该从何说起?想了几天,几易其稿……今天恰逢初春小雨,绵绵不断地下了一整天。空气格外清新,路上浮了薄薄的一层水,真是春色宜人呀!
受“国际水日”的启示,我就从古城内居民近百年的用水历史,体会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
我是民国廿五年(1936)出生,打从我记事起,城内的人们吃水都是用钱来买的,但不用现金,而是用一种叫“水码”的物件买,一担水一个“水码”。这种“水码”实际是一种代金件,其大小与小纽扣相仿,质材为琉璃质,色泽有多种,上面铸有密码。当时在古城内卖水已发展成一个行业,有好多人靠卖水为生。这个行业要求太高,只要有一头牛或驴、一辆水车,两只水桶,一老一少两个人就可经营,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在当时也勉强可以能养家糊口。城内人饮用水当时一律是用井水,水质最好的水井只有东关街路北的那口井,城内那么多商贾铺店一般都是买这口井的水,收入高的居家户也是买此水车的水。收入一般的家庭只能饮用城内水井的水,这就是“水码”大小、颜色和密码不同的原因。
在我的记忆里,城内人民饮用水的机制,从晚清到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古城内的居家户,一般都有两个瓮,一个存甜水(方言:dian),一个存咸水(方言:hang),前者作饮用水,后者作洗涤水,这种机制一直运行到21世纪初。
由于申遗成功,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要尽快改变城内脏乱差的面貌,对城内的供水供电网、广播通讯网、垃圾处理网等设施,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造。如:供水网由原来十几个供水点,改变成为十几户也可以设个点,再后来发展为一户可以按装水表变为供水点。这一小小的改革,却大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如我家的两个水瓮已不做盛水使用,改作米箱使用,从当年的国庆节到来年的五一节,放在院里阴凉处,当储存食物用,真可为一举两得,既省电又耐用,真是既节能又环保。
从申遗成功到如今已走过二十年了,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红利,平遥人体会得最深。这种过好日子的获得感,居住环境的舒适感;再加上社会的认同感,如把这三感列成一个数学公式,就可展开为三元素的无限重集。
即:福祉==(获得感、舒适感、认同感)
如果用F代表福祉,用数字1,2,3表示“三感”,此式可简化为:F=(1,2,3)。这个公式的含义,就是《老子》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我理解:就是改革开放之道。“万物”就是由改革开放所创造的红利。红利越多,古城越美。“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国际旅游城市”,这个理念我认为提得对,瞄得准,三年一定能实现。
以此,作为本文的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