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文化中心|图片中心|资料下载|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平遥文学|古城报周刊|热点专题
   位置: 平遥文化网 >> 文化中心 >> 文化经典 >> 建筑文化 >> 正文
频道统计
“庞宅”是平遥古城内民宅的一块瑰宝
“庞宅”是平遥古城内民宅的一块瑰宝
 更新时间:2014-8-28 9:39:34
【字体: 字体颜色

 

——访平遥古城内东南门头街99号“庞宅”之侧记
上月末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古城内空气格外清新。再加上雨后复斜阳,使每个院落真如出水芙蓉,分外妖娆。一时兴起,靠两位友人帮助,走访了东南门头街99号“庞宅”四合大院,颇感深刻,觉得现在我们研究晋商文化时,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庞宅院落正如《平遥文学》2014年6月号第65面所述:“平遥古城东南门头街路北有一座很宽敞的四合院,一看就知道是旧时财主家的院落,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院门外墙上新嵌了一块刻有‘庞宅’的石头,意在告诉人们,这院子的主人姓庞。”当我们走到院门外时果然有一块嵌在墙上的石碑,碑文如下:
  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庞宅
  平遥县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公布
由此碑文可知,平遥县政府早在申遗以前对文物保护就做了大量工作,其功绩卓著。离石碑不远便是“庞宅”的街门,走近一看此门楼并不豪华,只不过宽大些。上台阶抬头一瞧,两侧门框前各有一条一米多长的护石条,上刻吉祥图案花纹,两顶端各雕一只半卧形并相互对视的石狮子。门框上端的门匾刻有“崇實”二字(“實”即“实”的繁体),门匾右下方钉有“99”的号牌表示此院的地理位置。
此时,正好从院内走出一位身材窈窕、衣着朴素、举止大方的中年妇女。我速问她这院的前辈是否叫庞国璋?她马上说:“这院落创始人是姓庞,但没有叫庞国璋的前辈。”我遂将《平遥文学》2014第3期递给她,并翻到65面说:“请看此文是否与此院有关。”在她凝视“庞国璋进京”一文的片刻,我趁机凝神一思,觉得此户非旧时的财主家,很可能是一户德高望重的大户人家,门匾上的“崇实”二字就是很好的答案。她见我正对着门匾深思,于是笑着说:“大伯,不错,该文所述事确系我家先祖的经历。”我马上说明来意,院主人笑道:“那就请诸位到院里谈吧。”我们几人跟着向院内走去。这个门洞很长。我走了八九步才进到院内,环视四周下意识地“啊”了一声,觉得我这个地道的平遥人,在古城内生活了七八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之大的四合院。当时心情真有点像登到泰山顶上环顾四周一样:心旷神怡。此院落真可为四合院的泰斗,猛然想到“庞宅”的保护级别实应连升三级,即使四合院最多的北京,恐怕也很难找到像“庞宅”这么大的四合院了。
在我深思之际,院主人喊出一位年轻小伙子,他搬出几个凳子让我们坐下,主人很客气地介绍起他们家的历史,她说:“先祖不叫庞国璋而叫庞显贵,也不是闫良庄人而是金庄人,确系贫苦农民,由于人实在、肯吃苦,再加上乐善好施,人缘很好,做小货郎没几年就成了大商人。”她手指指着“庞国璋进京”第二段落,笑着说:“正如本文所述。”她又指着第三段说:“这也确有其事据前辈说这条拐杖是沉香木所做,很贵重,等了好几个时辰,到失主领回失物才高兴地准备回家。突然失主家拿出几百两白银酬谢,先祖拒不接收,只觉得当时家里虽缺钱但不能缺德,决不收此报酬,再三推辞,一方要给一方不收,相持良久,最后先祖答应此钱只是暂借,日后加倍奉还,这才了事。”后来的事她说她也不大知情,只知先祖靠这些银两做本钱挣了不少钱,成了平遥有名的商人。
在我们谈话的同时,我见从正房窑内走出一位老太太,我问:“老太太是你什么人?”她说是她婆婆,现已87岁了。我又指着身后站立的青年人,她说是她儿子,大三学生,在长春医科大专攻中医临床,叫庞大丞。又问她大丞的父亲近况,她说她的丈夫叫庞石,自幼随父学医,曾在中长纺纱厂当厂医,下岗后,在家中开了个小诊所,专治妇科乳房疾病。我又问道:“庞石的父亲也应是医生吧?”她接着说她的公公确系中医师,名叫庞绍典,自幼爱好中医学说,青年时随父(庞晋琛)经商时考入上海某医学院,于1950年回到平遥在“四和医院”任医师。1957年改制后从事个体行医直至病逝。我接说:“看来你们庞家两代人经商三代人从医真可为是一个中医世家。”她点头默认。采访到此结束,我站起来在院内转了两圈,步量了量尺寸,觉得该院非同一般。
此院坐北向南,正中开门,东西宽度35—40米,南北长度较此略大些,整体近似正方形。北面为五孔窑洞加前椽,窑顶上还有小窑楼(现存窑楼后墙),在东西两面各有两大间厢房,再往南各有两小间配房。南面街门两侧各有三间客房,四个明堂都在3—4米,正窑右则为上窑顶的窑坡,左侧为通向后院去厕所的过道。整体布局严谨,既合旧时礼制又合古代哲学。这真是研究平遥古代建筑文化的活标本。
写完此侧记之后,涌现出两点感悟,第一、过去平遥商人的人生价值观不是唯利是图,而是既要挣钱也要挣德,庞国璋就是例证。第二、平遥晋商与教育的关系并非是单纯的“学为商之用”、“学而优则商”,而是学为道之用、德为道之需。这个道不是别的道,而是市场经济的变化之道,即商品经济规律。庞家五代人的职业变迁足以说明此论点并非妄言。庞家第四代人曾亲口说过,“为继承上辈的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才选择中医这个行道,以达济世救人之目的。”短短的一句话就是上述论点的旁证。
(供稿 赵邦庆)
 
  • 上一篇: 唐代佛寺——青霄寺的记忆
  • 下一篇: 没有了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留言中心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4-2015 平遥文化网 PYW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遥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地址:平遥县西关大街181号环建巷1号    电话:0354-5626600   E-mail: [email protected]
    平遥翰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设计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