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肖 旭
儿时,每逢临近清明节,我就特别期待。因为按照乡俗,小孩子们的肩膀上都会戴一串用布做成的五彩串串,跑起来一晃一晃的,煞是好看。稍大一点后,知道这串好看的东西叫“红蓝蓝”。往后再大点,才意识到这小小的饰品竟然承载着诸多的民俗文化,多少年来一直流传,而且只流行于平遥地区一带。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完整载体,至今保留着、延续着很多传统的民俗习惯。“红蓝蓝”这个名字是平遥方言的典型称谓。丰富多采的平遥方言中,习惯将小的物品重叠呼之,如小孩的帽子称为“帽帽”,衣服上纽扣称为“扣扣”,小盒子称为“盒盒”。过去有一种刷了桐油的纸叫做红蓝蓝纸,有韧性与硬度,剪好的圆不会起卷,色泽艳丽,而小小的布艺饰品又是以红色为主,固而称之为“红蓝蓝”。现在人们采用两层布刷上浆糊的办法来解决圆圈起卷的问题。
“红蓝蓝”的起源时间已经无从考证,按照佩戴的乡俗与时间,应该是与清明节有关。访问民间手艺人大都说不清了,只知道此物的制作与佩戴是上辈手传手教会的。制作“红蓝蓝”的人大都为上了年纪且心灵手巧的老奶奶。闲逸时,她们一边聊天一边制作,不长的功夫就能做好一个。她们用简单的工具、简单的边角布料、谷秆、鸡毛、大蒜等材料,制作成一件件既漂亮奇特又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作品,一件可以卖到3元左右。
“红蓝蓝”有两种,一种是三岁以下幼儿带的,公鸡下方的七个小圆布分别是黑色代表黑头,白色代表脸部,其余五个为红色;另一种是三岁至十三岁儿童带的,倒数依次为头红、二绿、三宝蓝(平遥民间讲究幼儿一岁送红布、两岁送绿布、三岁送蓝布),剩余两个圆布除黑色与白色外可以随意搭配。其实,“红蓝蓝”上圆布最初的色彩搭配是与五行色有关的。儿童五行不全,需要佩戴五行色来补够五行,这样无论走在那个方位都不会中邪。
“红蓝蓝”结构名称依次分为:笤帚,寓意扫除一切秽物;笔架,寓意挡住煞气和邪魔;谷杆,寓意今年有个好收成;生蒜,寓意驱除瘟气;公鸡(闰年为黄色),寓意驱邪、除害虫;彩色布圆,寓意源于五行色之说;宝剑,寓意辟邪。总体寓意是,清明节孤魂野鬼都出来了,佩戴了红蓝蓝,鬼魂就不敢靠身危害孩子了。“红蓝蓝”为何仅流传于平遥一代,已难以考证,却形象地保留着民间古老的文化信仰和原始巫术的残影,当然也寄托着人们朴素的美好追求,期盼着生活平安,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