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小离家,客居山西省城太原已近半个世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尽管城里的元宵节红火也很好看,但我总希望回家乡古城平遥乡下,再过一回充满儿时甜蜜回忆的如诗如画的元宵佳节。 彩报报春来
我们村叫侯郭,在平遥城北八里。那一带,元宵节一闹就是三天。正月十四,家家街门上方要贴“报纸”。“报纸”由四张正方形的彩纸组成,下面是流苏,如四个横排并列的“只”字。上面写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风调雨顺”等等,内容大抵同于春联的横批,都是喜庆吉祥的词语。只这一贴,花花绿绿,节日的气氛便溢满街巷。“报纸”向我的父老乡亲们报告:春风来了,春天来了……
“社社”求“子”归
正月十五,最忙活的是那些儿媳妇尚未怀孕的婆婆。一大早,她们就张罗着准备去“社社”供献。当时,我们村不足三百户,有四个“社社”。“社社”其实就是一座小庙,有的仅有一间房,里面供着“送子娘娘”。“社社”由“社区”的村民轮流当值。当值的几户在正月十三便开了“社社”的门,把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上了盏盏红灯。此前几日,当值的还要到“社区”各家去“起钱”,集资去买回一些泥娃娃、红枣、花生、核桃、柿饼之类。这泥娃娃,乡亲们叫“搬不倒”(不倒翁),类似于无锡的“大阿福”,象征“送子娘娘”将送出去的男孩、女孩。日上三竿,婆婆们陆续来到“社社”。她们虔诚地上供、烧香、磕头,向“送子娘娘”提让儿媳妇及早怀孕的请求,并愿心想事成。随后便请一个“搬不倒”,抓些红枣、花生等高高兴兴离去。那时,计划生育还没有确定为国策,盼望儿媳妇“早生贵子”“儿女双全”是这些婆婆们最急迫的心愿。 高跷舞翩跹
结社而闹红火,是为社火。它是村里“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站。元宵节的各种红火。如舞龙、耍狮、踩高跷、抬阁、背棍、跑驴、划旱船等等都由这里组织,在这里集中出发。 我们村的东邻游驾村出名的是高跷,在正月十四至十六间必择一日来我们村。队伍的前导是以敲钹为主的鼓乐,后面跟着三四十架踩着的高跷。踩高跷者都着戏装,有扮像俊俏的小媳妇,也有像猪八戒一样的丑八怪。随着“叮铛、叮铛”的钹声,高跷队沿街有节奏地夸张着行进表演,那扭捏作态常使人忍俊不禁。 神游“黄河阵”
村北边的道备村有我们村三个大。村大便气粗,元宵节闹红火的项目之一是“游黄河”。啥叫“游黄河”?道备村村子里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空地,节前,村公所早早组织村民在这里用高粱杆搭建成一个约有一万平方米的“迷宫”,这“迷宫”就叫“九曲黄河阵”。 “迷宫”里“道路曲折”,进口有若干,但只有一个进口进去后可找到出口,从其它进口进去走着走着便进了死胡同。即使是从正确的进口入内,里面又有*道若干,走不对仍然出不去。当夜幕低垂,天上是月朗星稀,地上是星罗棋布的数千盏“麻油瓜瓜灯”闪亮,红男绿女,人头攒动,嘻笑声不绝于耳。置身于“黄河游”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游黄河”,必须是在正月十六,也叫“游百病”。乡亲们希冀通过这年初的一游,全年便百病祛除,身体康健。 故乡平遥的元宵节是传统的民间艺术节。“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我的父老乡亲们在这个节日期间尽情欢乐,带着一个好心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耕、春种及往后的夏管、秋收、冬藏…… □ 刘大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