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申遗”十周年断想
十年前,平遥县城头上有了一顶“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现在平遥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和这顶桂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知道,平遥“申遗”成功,是平遥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政府领导下连续五年苦苦奋斗的成果。在此期间,除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郑孝燮、阮仪三等一批专家学者爱宝、识宝、护宝的积极努力外,本县原分管古城保护的副县长王志毅、安锦才等领导也为平遥“申遗”成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原政协副主席成乃凡、本土文人李有华、耿云汉、刘家琪、李宏正、郭康、王中良等不同程度地也出了大力,但有一位启动平遥“申遗”的功臣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毕业于同济大学、原山西省建设厅副厅长曹昌智,当时他主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他一次次到平遥考察,深知平遥古城的价值和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和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刀下留城”的疾呼下,古城幸免被拆。平遥人多地薄,水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依托古城文物、文化优势兴办“无烟工厂”——开发旅游,是拉动平遥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曹厅长远见卓识,看准了这步棋。1992年,平遥古城全部旅游收入仅有18万元,但他还是执着地认为发展旅游事业是平遥唯一的机会。没多久,他亲自主笔起草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总体思路。这种思路被文物保护界称为“平遥模式”,1992年底,“平遥模式”开始快速前行。 1994年6月9日至12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及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京、津、沪等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专家云集平遥,通过考察研究论证一致通过了曹昌智草拟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保护与发展战略》,并在他的推动下,由郭康起草了一份平遥“申遗”倡议书。会议最后一天,在古城下东门点将台上,大会一致举手通过把平遥古城申报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的“平遥宣言”。 1995年12月4日至8日,曹昌智陪同郑孝燮、阮仪三、赵士修、任致远一行4人的国家“申遗”专家考察组考察平遥古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事宜,并重点向考察组介绍了平遥古城的若干重点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 古城西城墙外大片部队营房,直接影响古城墙绝对保护区域的划定与保护,是曹昌智出面上下周旋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了“申遗”,安锦才责成李宏正负责、张桂泉执主笔、李有华指导的文本资料,由王中良负责的图片、幻灯片,于1996年5月成稿,是曹昌智亲自出面联系山西省电视台,几次来平进行现场拍摄录制,并亲自撰写文字说明。 1996年10月下旬,曹厅长组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鲍世行和平遥县政府副县长安锦才等一同赴埃及考察“申遗”知识经验。 1997年2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专家,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田中淡博士专程来平遥评估考察,曹老随同安锦才、李有华等陪同。由于经费不足,曹昌智自己从家里拿出8000元钱。 1997年11月21日,曹昌智接到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让他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会议的通知。当时,他的妻兄已是癌症晚期,生命垂危。11月26日上午,他毅然出征,孤身一人飞向意大利那不勒斯,包里装着两样山西民间工艺品——手工鞋垫、布老虎和15袋方便面。 1997年12月3日19时04分,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大会一致通过把平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决议,曹昌智高兴的泪流满面,古城“申遗”成功的喜讯传到平遥、太原、北京……每个中国人都在欢欣鼓舞,可谁知就在平遥古城“申遗”成功的当天,他妻兄已经躺在医院的“太平室”。 平遥“申遗”成功后,平遥县政府曾想立碑刻石写上曹昌智的名字作纪念,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人的名字是应该刻在百姓的心中。” 平遥“申遗”成功,填补了山西“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平遥古城的价值得到世界认同,平遥的名字传遍五洲四海。从此,平遥古城成为世界了解山西、山西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十年过去了,平遥古城因为有了这块世界级的金字招牌,县域经济与社会各方面均得到巨大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迅猛运转,旅游业带动宾馆、饭店、客运等服务产业和牛肉、推光漆、长山药、剪纸、布鞋、碗脱等地方特产的迅速发展,吃旅游饭的从业人员达到6万多人。 平遥“申遗”来之不易,我们在珍惜这顶桂冠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重新审视定位,平遥人身在福中要知福,要永远记住苦心推动平遥古城“申遗”成功的功臣。全县上下,一定要以全新的姿态、独特的风格、科学发展观的眼光为中华民族争光彩。罗哲文先生曾撰写了一副楹联: 议先史,理财跨三晋, 票号金融通四海。 看今朝,平遥再崛起, 古城再度显辉煌。 |
|
|